設計是甚麼?
設計的目的就是透過改變原物料、能量流動以及土地使用選擇,連接文化與自然的鎖鍊
傳統的許多設計是"傻瓜設計"
利用立即可用的標準化模板來套用在許許多多不同的案件中
這類的設計乍看之下方便、快速
但卻可能需要注入鉅額的能資源
甚至可能造成汙染,對環境不友善
時間長了便可能產生問題
生態設計有別於傳統設計一次只處理一個尺度
而用更全面的角度
整合生命歷程,降低環境破壞衝擊的設計形式
反映大小規模彼此的影響
作者為生態設計訂出了五項基本原則:
1.尋求在地的解決方案
2.生態會計
3.設計道法自然
4.人人都是設計師
5.彰顯大自然
原則的第一項主張設計奠基於在地細節
作者舉了個「瑞典混合式廁所」的例子:
沖水馬桶曾經是社會地區進步的指標
不過這可不是到處都適宜的
有些地方水是十分珍貴的資源
於是有位工程師發明了無水無臭的堆肥廁所
在地事宜的設計才能真正解決當地問題
第二項原則則提供了一些準則,以變評估設計所帶來的生態衝擊
生態會計便是追蹤一個設計中,從上游到下游所有的環境衝擊
把傳統中一些外部化的成本也包括進去
當計算了這些外部成本之後,才會思考說這個設計在運作的時候或是廢棄之後可能面臨的狀況
於是在設計的時候就對這方面作考量
第三項原則則在說,若與大自然為伴,將能降低生態衝擊
大自然的服務往往是免費的
當我們想要控制我們所設計的系統
有時會因為系統太過複雜無法控制所有的細節
因此,有時放棄控制,信賴自我設計系統的能力,並與複雜性良性合作是更好的方法
像生態處理池便是一例
第四項原則顯示生態設計不只需要專家,也需要在地人的參與
專家表示他在專業領域有所成就,但不見得表示他對於他設計案地方的背景瞭若指掌
參與者也可以是設計者
尊重每個人獨有的知識,同心協力
設計便越能完美
書中舉了加拿大北極區艾士米爾島伊努伊特族獵麋鹿的例子:
保育專家建議他們只獵取大型或雄性麋鹿
但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卻認為在嚴峻的環境中,年長、體形較大的動物才有足夠的經驗和體力
帶領族群度過寒冬
事實証明,傳統社群的知識比科學研究所得貧乏的資料相比,可觀得多
第五項原則告訴我們,有效的設計會提供我們持續學習及參與的機會,進而改變我們的看法
生活在都市叢林久了
我們越來越與自然脫節
我們不知道太陽的位置與季節變化
我們看不到輸電、水的管線
我們不了解食物怎麼來、垃圾怎麼去
也對生活周遭的「有毒雞尾酒」渾然不覺
彰顯自然才能讓我們的想像力在大自然內再度奔放
設計改變意識
生態設計追求的是自然世界與人為世界的完美搭配
如此我們才能達到永續
並讓心靈能與自然有所接觸
傳統設計VS.生態設計
議題 | 傳統設計 | 生態設計 |
能源來源 | 通常無法更新,具破壞性,仰賴化石及核能;設計消耗自然資源。 | 盡可能再生:採用太陽能、風力發電、小型水力發電或生物能源。設計依賴太陽能源來支持。 |
材料使用 | 愚蠢的使用高品質材料,產生出的有毒物及次級材料丟棄在泥土、空氣和水中。 | 在使用復原性材料的循環中,某個過程的廢物成為下個過程的食物;設計以再利用、回收、彈性、容易修復及耐用。 |
汙染 | 大量並持續。 | 減少汙染;廢物的成分與規模符合生態系統吸收廢物的能力。 |
有毒物質 | 常見而且具有危害,從殺蟲劑到塗料都有。 | 只有在特別的情況下偶一為之。 |
生態會計 | 僅限於遵守相關法規規定,如環境評估報告。 | 複雜且內化於生態體系之中;涵蓋計算整個週期裡的廣泛生態衝擊,例如從材料的萃取到最終回收零組件等。 |
生態與經濟學 | 兩相對立;目光淺短 | 兩者互容且目光長遠。 |
設計標準 | 經濟、習慣與便利 | 人類與生態系的健全、生態經濟學 |
生態脈絡的敏銳度 | 標準模板在全球複製,忽視文化與地方;從紐約到開羅摩天大樓看起來都一樣。 | 回應生物區域:設計融合了當地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氣候及地方特色;解決方案來自地方。 |
知識基礎 | 關注領域狹窄且嚴苛 | 結合了多重設計領域及廣泛的科學領域;聚全面性 |
生物、文化與經濟多樣性 | 使用需要大量能源以及材料的標準設計,因此侵害生物、文化與經濟多樣性。 | 維護生態多樣性及支援該多樣性、適應地方的文化與經濟。 |
空間尺度 | 通常一次只處理一個尺度 | 跨尺度整合設計,反應大小尺度之間的影響。 |
整體系統 | 將系統以不符基本自然過程的方式來區分 | 與所有系統共同合作;設計以達成內在整合及一致性為前提 |
自然的角色 | 設計強加在大自然,以便控制並預測,狹隘的只顧人類的需求。 | 將自然當成伙伴;盡可能以大自然的設計智慧取代對物質及能源的依賴。 |
潛在的比喻 | 通機械、產品、零件 | 細胞、有機體、生態系 |
參與層次 | 依賴術語及不願像公眾溝通的專家,在關鍵的設計決定限制社區的參與。 | 崇尚清楚的討論與辯論,每個人都有全力參與設計的過程。 |
學習方式 | 自然與科技皆隱身於後;設計並未教導我們甚麼。 | 凸顯自然與科技;設計讓我們更靠近最終供養我們的系統 |
永續性危機的回應 | 將自然和文化看成是對立的。採取溫和的保育措施,努力減緩事物衰敗的速度,卻不質疑基本假設。 | 將自然與文化看成共同生命體;跨越兩者的分野,找尋積極重建人類與生態系建康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