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但人類要得以生活繁衍,還是必須要消耗資源才行。

而為了讓人類能活得更長久,同時也有良好的環境品質,就必須盡可能地減少開發,降低其他物種的生存壓力,維持全球生態網與環境的健全。要達到這個目的,增加能資源使用效率似乎是一個好辦法。因為若是我們能將開採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應用,就可以降低開採的量,也能降低開採時對於環境所產生的壓力,以及後端廢棄物處理所衍生的問題等等。傳統上如下圖的線性生產,可以預期將產生很多的廢棄物,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就種模式就很難長久。

線性經濟模式.jpg

那要怎麼增加能資源的使用效率呢?這個或許可以向大自然來學習:自然界的萬物都有他的循環,草食動物吃植物,肉食動物再吃草食動物,這些動物死掉之後化為養分,提供植物生長,少有資源是被浪費的。這個向大自然的學習、期望能效法的精神,也就是目前很多地方在提倡的能資源整合以及循環經濟。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製程及商務模式,打造一個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產業體系,以消除廢棄物並使能資源能更有效地被利用。不過要找到,甚至進一步打造這種鏈結並不是那麼地容易。

 

這邊想要介紹一下丹麥卡倫堡這個全球最有名的成功的例子,讓大家了解能資源整合後的生態工業園區可以是怎麼個模樣。卡倫堡位於丹麥北部,是一片臨海區域,由於該處一些物質資源比較難以取得,從1960年代起,當地一家煉油廠因用水的需求,建立了鄰近淡水湖的管線,又將多餘的煤氣透過管線提供給附近石膏廠使用,且與附近的燃煤廠共同建設管線,調節水資源的運用。透過各家事業、政府間互相討論、共同處理所面臨的困境,經過了四十多年,卡倫堡工業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像大自然一樣思考的工業園區。不同工廠之間互相連結,形成共用資源、交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園區內的物質及能量交換模式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由多個鏈結關係所形成:發電廠所產生的額外蒸氣用來供應養魚場、其他公司及居民加熱之能源使用,同時燃燒所產生的飛灰也可以出售給水泥製造商及作為道路建設使用,而淨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石膏原料則售給石膏板工廠;煉油廠將瓦斯輸送給石膏板工廠及發電廠使用,並將其冷卻水分享給其他公司,如此可減少用水量達25%;製藥廠及酵素工廠所產生的污泥用來作為當地農場的肥料等。整體產業共生模式大致上可整理如下圖所示。

卡倫堡生態城市.jpg

 

產業共生的好處,除了各家工廠或單位間的能資源整合,降低內部生產成本與外部環境成本外,人類生存所需的『經濟活動』也得以維持,可說是讓人類的活動更加永續的良好模式。

 


延伸閱讀
英國公司使用回收塑膠建造公路,比瀝青道路強 60%

落實循環經濟 中鋼集團推廣轉爐石資源化

能資源整合循環新趨勢

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時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循環經濟 能資源整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ad It 的頭像
    Read It

    藍天使‧綠蠹魚

    Read 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