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首次大規模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始於農業。怎麼說是始於農業呢?

 

生物生存即需能量,從食物網的角度來看,農耕的出現徹底簡化能量流動的過程,所有能量重新分配,也就是說,農夫把不需要的物種根除、驅離或燒光,只種植適合人類食用的農作物。透過這種方式,任何一小塊農地上的所有植物能量全進了人類的嘴巴(就算有剩也是少得可憐),犧牲了原本在該處擁有生態區位的其他物種。

在農業時代以前,人類過著採集的生活,採集者有多種食物來源,譬如野豬、野兔或是野果,假若某種生物因為被過度採集或是其他原因,造成數量減少,採集者自然的會改採集其他的食物,這也是一種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農業出現之後,人類食物的種類開始變少了。大量且專一化的種植雖然養活了更多的人類,但當碰到病蟲害或乾旱歉收時,饑荒便跟著到來。耕作是單向的養分榨取,因此肥料的使用就變得更重要的。只是不恰當的施肥,造成了髒亂,也造成了水質優養化或是土壤酸化等負面環境問題。翻開農業史,我們也可以看到幾個不恰當的農業所造成環境變遷的例子,像是(1)蘇美文明與鹽;(2)馬雅文化與磷;(3)尼羅河,亞斯文水壩等,所以說人類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始於農業。

 

在進入農業社會之後,人類突然獲得大量的食物,因此會產生兩大結果:人口成長及社會組織的出現。人口大量的成長,一方面造成了環境更大的壓力,另外也造成社會組織的出現,社會階級化進而造成了貧富差距。
 

農業近一步延伸到酪農業的話,大規模得養殖牲畜一樣造成環境問題。根據今年五月份PANS的研究單看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的生物量,牲畜佔了總生物量的60%,然後人類佔了36%,其於野生哺乳動物則只有4%那麼多;單看所有鳥類,家禽佔了總生物量的70%之多,真正來自野外的野鳥們,只有30%而已;為了能夠飼養這些家禽家畜,必須大量的土地以及食物,自人類發展農業及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底導致83%的野生哺乳動物消失、80%的海洋性哺乳動物消失、50%的植物消失、15%的魚類消失...

所以說我們的環境問題並非只是因為工業化所產生,而是從農業時代就開始了,人類必須重新檢討、徹底改變我們目前的世界觀與權力觀,認識我們的環境才有可能真正的永續經營下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環境教育
    全站熱搜

    Read 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