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的食物五花八門,但成為了廚餘,就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廚餘基本上是由有機物所構成,在其廢棄之後會逐漸腐敗分解,並產生有機酸及氨或硫化物的氣體,都是不好聞的味道,讓人退避三舍;另一方面腐敗的廚餘也會造成蠅蟲孳生以及散播病菌,因此妥善處理好廚餘是很重要的課題。

廚餘的來源簡單的說有人的地方就是會產生,除了一般家戶、餐館外,市場也是來源之一。食物從誕生以來,沒被吃掉,腐敗就是最終的去處。而食物的來源則來自國內農業的生產或是農產品的進口。在生產上,產量多或少有時候是看老天爺給的天氣。當食物生產多,但人的胃容量又有限,吃不完的自然就變成了廚餘。因此,廚餘在減量上會有所限制,因為不是我們把食物吃光光就不會有廚餘了,那些生產出來但吃不掉的食物最終依然會成為廚餘。

廚餘依照有無經過烹煮調理的過程,而分成生廚餘和熟廚餘。一般經過挑揀不要的葉菜類或是果皮、果渣,這類廚餘就是「生廚餘」;而經過調理後吃不完丟棄的則是「熟廚餘」。生廚餘由於未經過調理的步驟,性質比較單純,而熟廚餘基本上就會含有較高的油、鹽及其他調味料,使得在處理上會較為不容易些。而廚餘的處理上,主要方式有:養豬、堆肥、厭氧發酵、黑水虻、亞臨界水解處理等,以下針對這些技術進行簡單的介紹:

養豬

豬隻是我們國內重要的畜產動物,因此廚餘養豬基本上是蠻好的再利用方式,一來處理了廚餘問題,二來養豬戶也省下了飼料費。不過因為廚餘當中可能含有致病菌或是一些傳染病的問題,因此現今規定必須要經過一定的蒸煮規範處理後的廚餘才能成為飼料進行養豬。另一方面,廚餘並非都十分乾淨,可能含有一些不適合食用的垃圾,當豬隻吃到這些異物後可能會生病或受傷,因此有些豬農對於廚餘的接受度就沒那麼高,寧可花錢買飼料,雖然花費較高但對於管理上比較容易,降低飼料異常所造成的風險。

堆肥

堆肥處理基本上,就是利用微生物幫助分解有機物。廚餘經過微生物作用分解後,成為較小的物質或是分子後就是肥料。這些有機堆肥除了可提供植物生長所需之元素,增加農作物產量外,也可以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對於穩定土壤結構,維護土壤健康、肥力和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而堆肥方式又分成傳統堆肥和高效堆肥。後者是利用機械設備,將廚餘經過破碎脫水後,置入發酵槽內,再投入篩選過後的適當菌種,同時加以輔助燃料的加溫、通氣,以降低堆肥的含水率,來提升堆肥的轉換速率,縮短堆肥的時間;另一方面,因為在發酵槽內是處於氧氣充足的狀態,和傳統堆肥相比,可降低不少在堆肥過程中所產生的甲烷氣體,降低溫室氣體危害。

厭氧發酵

別於前述的堆肥方式,是盡量在氧氣充足的狀態下利用微生物分解廚餘;厭氧發酵則是在氧氣不足的環境下,透過甲烷產生菌的作用,分解這些有機物,同時產生甲烷。厭氧發酵雖然分解有機物的速率相較於氧氣充足的條件下要慢很多,但產生的甲烷是可以再利用的。甲烷,也就是俗稱的沼氣,是比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潛勢還要高數十倍的氣體,但可控制的甲烷氣體可以成為燃料使用,或是進一步進行發電。

黑水虻

黑水虻是這幾年才慢慢成熟的廚餘處理方式,黑水虻是一種雙翅目的昆蟲,其幼蟲基本上食性廣泛,對於各類廚餘可說是來者不拒。廚餘被黑水虻吃掉之後,可以收成幼蟲體製成蛋白質飼料,昆蟲的排遺亦可當作肥料使用。相較於大型哺乳動物,昆蟲的換肉率優秀很多,繁殖能力強,生命週期又短,因此黑水虻處理可說是廚餘處理的明日之星。

亞臨界水解

除了使用生物處理外,亦可使用物理的方式進行廚餘處理。亞臨界水解的方式是將廚餘投入壓力釜中,在一定的高溫高壓環境下,水會呈現亞臨界狀態,在這種狀態,有機物質可以更容易地被分解。最終產品溶入水中的就是液態肥料,固體的則成為固體肥料。其轉化速度相較於前述的生物作用更為快速,不過缺點也顯額意見的是需要投入大量的額外能源,所費不貲。

 

上面介紹的各種廚餘處理方式,副產物皆不盡相同,因此很難說哪種比較好,主要還是要因地制宜處理的方式,同時避免二次危害為宜。很多民眾在分類上往往因為麻煩或是沒有意識,容易使得塑膠袋、餐具等等“雜質”進入到廚餘處理系統中。這些垃圾對於飼養也好、堆肥也好,都容易造成二次的塑膠微粒危害,因此一般民眾能做到的,也很重要的就是讓回收的廚餘內容物越純越好,不僅能減少後端處理的成本,也對於環境更加友善!

 

 


延伸閱讀

黑金練成術 循創生技的科學黑水虻飼養廠

零廢棄物大突破!黑水虻分解動物糞便,又可當蛋白質飼料

後焚化時代,邁向神奇的臨界點

台灣每天1200噸的廚餘去哪了?廚餘養豬規模銳減,竟要靠蟲來吃廚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廚餘處理
    全站熱搜

    Read 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