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這個近幾年來備受關注的教育大國,有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去到哪裡做交換生
本書的作者即是其一,在高中的時候去了那交換了一年
但由於課程內容不同的因素,我們國內並不承認那裡的學籍,所以作者等於是多花了一年去到那裏,無法抵免國內高中的課程
那為何作者還願意多花個一年去到那裏去呢?
他在那裏學到體驗到了甚麼呢?
作者在書裡邊自述:
「想要開拓視野、放大自我格局,在高中時,也就是十六歲到十八歲的階段最為精華
這個時期的可塑性其實是最高的,因為這是一段邁向成年的前哨期,懂事卻又帶點同志的青澀與好奇心
一個人對於文化的反思、人格的培養及知識的吸收,程度的差異一大部分便來自於自身的可塑性,而在這個年紀接觸異國環境的衝擊,收穫將更難以想像
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出去,能影響的多半是出社會後的想法與態度,因年紀較長,對於成長的啟發和人格的塑造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
看來作者是抱著很大的期許而去的,跟我之前讀過的《芬蘭留學新體驗》的作者不同
但能出國,待在與自己國家很不同的地方一段時間,都是很有收穫的
芬蘭人給人的印象一般就是樸實、務實,講求效率但不需要處處填滿
芬蘭人相信,因為有熱情才肯花心思去學習
那邊的高中生一天花在課業上的時間平均是6小時
他們覺得課業不是全部,這樣才有充分的時間去玩音樂、運動、探索興趣、發呆
是的,發呆。發呆是很重要的,他可以給生活做一個緩衝與放鬆,甚麼事都不要做,就是發呆
不像大多的亞洲人們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
人生真的要學習跟體驗得事情很多,都在念書考試的話反而會錯失太多了
讓我想到之前在網路上看過的圖
有點諷刺,但一路念書考試上來,很多人在大學要畢業時反而會迷茫,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甚麼
作家楊照最近在FB上寫的文章正好做了一個呼應,太過重視考試,很可能要耗掉許多的機會成本,阻礙了發展的機會
台灣會如此,我想也與"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有關係吧!芬蘭比較不會如此也是因為他們覺得有個努力的目標就好,不見得要讀很高的學歷
那邊的高中生多半畢業後不會直接上大學,而是去從事一些其它的探索,像是工作、海外流浪、當兵等等。
他們覺得說,要決定得是未來的事,不應該倉促,多方體驗與經歷後更能找到
因此,芬蘭的年輕人幾乎都有自己心中嚮往的目標,並且極力去追尋,他們的父母也很支持孩子,只要小孩有目標,而且認真去做,父母基本上是不會說甚麼得
他們覺得每個人都是一件藝術品,成就於豐富的生命片段,一段一段串連並累積
像作者在芬蘭認識的一位朋友曾這麼說:「繼續念書是給那些還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的人在做的事。」
台灣或許國情、經濟結構、地狹人稠(競爭激烈、人均資源較少)等眾多因素而無法像芬蘭這樣,
我們的教改也有想要學習芬蘭精神,但過份注重成績的心態不變,教改至今也變了樣,達不到他原本期望的目的
人最主要的還是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吧!一直待在學校懵懵懂懂,消耗生命對於個人或是國家都不會是好事的